News

点击选择栏目

2019.01.23

创想札记 | 王铁:这算是中国设计教育诞生以来的一个奇迹!

一个偶发性的课题项目,

为何能持续10年之久?

何以打动创基金并让创基金继续资助?

 

2018年12月的夜晚,

“四校四导师”实验教学课题项目负责人

王铁教授终于有时间坐下来,

娓娓讲述“奇迹”般成长的这十年。




2008-2018年,“四校四导师”实验教学课题整整走过十年。


这是由中央美术学院王铁教授创意,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月教授共同发起,邀请天津美术学院彭军教授共同创立的“3+1”名校实验教学模式。


2015年,实验教学课题正式列入创基金资助型公益项目,至今,创基金已持续资助四年。2019年,创基金还将继续资助!



四校四导师实验教学课题2018年9月在匈牙利(国立)佩奇大学终期答辩结束,您如何评价2018年的成绩?


王铁:

2018年课题是最质量的一年,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好,经历是十年,十年磨一剑。实践教学从2008年走到今天是渐进的过程,国内之前没有这样的模式——我们提出以教授治学理念,融合中外高等教育名校、名企,由行业协会牵头,经过五年的积累,于2015年巧遇深圳市创想公益基金会,高质量的成果让基金会全体理事满意并全票通过,看来是课题质量和标准打动了大家,这就是持续资助4年整的理由。


在2015年我获得650建校历史的匈牙利(国立)佩奇大学授予第一位华人荣誉博士学位,在授予仪式上我说“愿为中匈两国在设计教育交流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五年来我努力工作,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2015年3月王铁教授在匈牙利(国立)佩奇大学接受荣誉博士学位并与校长留念


成果是价值内力,业界影响是外力,打破了院校间壁垒是创新。强调的是参加课题院校的教授、学生更加融洽地无障碍交流。学生可以跨院校、跨区域听课题组19所课题院校教授责任导师、学科带头人的精心指导,这就是打破壁垒的成果,这就是我们课题的一个创举。


中国高等教育设计专业是各校自主招生,以往传统院校之间的课题联动也是学校的指导教师间沟通,课题还是各做各的。说是交叉指导,由于受条件限制无法统一指导,合作课题一般是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组织机构,放在一个评审平台上评奖就完了,学生与评审导师几乎无法见面,参与评奖的导师更是不了解学生提交的设计作品中间过程。


我们强调的是从开题开始,课题院校责任导师就参与过程指导,特别是今年,每一位参加课题学生可以在全过程中不间断地接受19所中外高等院校学科带头人教授指导,完成硕士论文和毕业设计,对于课题导师这是个不得了的工作量,对于参加课题学生是受益最大的,这就是我常说的学生大学期间,能够遇到有能力的好老师才是学业路途上最幸福的


2018年9月终期答辩-匈牙利佩奇大学


中国高考学生择校不仅仅是分数决定入取的显性问题,优秀教师资源问题是高校办学的隐性,由于教学资源决定影响力的问题,师资、学生情况各院校差异较大。学生如果遇到一位好老师,导师课题很多学生能够有幸参与,这是他的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幸事。我们课题组把名校学科带头人、系主任、院长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强大的多校优秀导师团队在“教与学”课题中同时探索,这是中国设计教育实践教学诞生以来的一个奇迹创新。


课题从开始到中期、再到最终全过程跟踪指导,学生作品成果和论文成果得到及时出版,书里面有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全过程,有导师们相互探讨的记录,如同指导学生教学的日记,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从2008年开始到2018年,已经出版了17本研究成果,看到成果的人都认为是一个奇迹。


四校四导师研究成果(部分)


我们创造的共享平台是国内没有过的先例,是以教授治学为理念的重要精华亮点,我们坚持这样的教学方式10年并取得了成绩,距离打破中外高等学校间壁垒又迈进一步。


2017年9月王铁教授在匈牙利(国立)佩奇大学捐赠前博士院长老巴林画像,与小巴林和母亲留念



 听说课题已经成为佩奇大学的重点项目,和匈牙利(国立)佩奇大学合作有什么样的渊源?在国际合作中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铁:

匈牙利(国立)佩奇大学加入实践教学课题正值创基金支持课题的第一年,也就是2015年。加入之后,我们课题向国际化迈出。当时国家已经提出“一带一路”,匈牙利佩奇大学正好是“一带一路”上的国际名校,有着650年的历史。都恰到好处地赶上了这个好事,恰巧融合在里面了,这是一个非常亮的亮点。有匈牙利佩奇大学的学生参与课题,有佩奇大学的教授指导中国的学生,真正做到我们的课题走出国门,与中欧洲一起共享平台。这是四校四导师最重要的一个亮点。


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这4年,我们送走了硕士、博士,目前为止一共27名。参加课题的学生有两大方向,一个是出国留学,一个是在名企工作,以及出版物,三大板块奠定了我们的课程趋向成熟。


2018年有11名课题学生通过佩奇大学的博士录取。这让很多家长和学生感激,感激创基金,感激我们课题组。课题组优秀的学生在考核下直接被录取,省的事太多了,等于说我们这个课题就是博士的预备班了!

王铁教授与2018年9月3日入学佩奇大学的10名中国博士合影


从前年开始,我们课题组的学生都是研二的学生,他们都完成了专业学习,进入课题组,等于说在硕士毕业前有一篇设计文章在中国权威的建工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上刊载,有全国十几所院校老师指导,也就是说自己的毕业论坛算是完成85%了,再加一点自己学校需要有的东西,就没问题了。所以这几年参与的硕士研究生特别受益,他们跟着我们课题往前走。由于经费问题,我们不可能覆盖那么多学生,所以是以点带面,促进每一个学校的教学。


大家都知道,像我们清华还好点,一般的地方院校没有这么多好师资,有个这个课题之后,大家确实逐渐在成长,尤其是年轻老师,知道我们要求什么,怎么去做了,这又是一个亮点——能带动地方院校的教学,共同成长


我们做这个事情,公益上又加一个公益元素,在哪呢?我们都是利用星期六、星期天,星期五报到,不影响本学校的教学大纲,同时又能完成我们的课题。所以,能坚持走到今天,让那么多人支持我们,关键就在于我们做到了这么多,让那么多人有机会去欧洲读书。这就是我们做这个课题的初衷。



可以用几个数字陈述十年的课题成果吗?


王铁:

自2008年以来“四校四导师”走过了10个春夏秋冬,累积参加教授25人、副教授30人、讲师19人,累计培养学生总数518人,实践导师团队投入企业高管和设计院长21人。


受益的学校共30所,分别为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吉林艺术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苏州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佩奇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吉林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美国丹佛大都会州立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布达佩斯城市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中南大学。


参与的企业有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委员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尚环艺建筑设计研究院、J&A杰恩创意设计公司、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青岛德才建筑设计研究院等。


2015-2018年,一共有27位硕士、博士留学欧洲。


四校四导师从最初的4个院校,发展到2018年的19个院校参与,每年还不尽相同。您不会因为一个学校参与很久,就一直放在课题组,事实上会更换,课题组邀请学院参与的标准是什么?


前10年是第一段,渐进式的带领,张月和我,一个来自综合性大学的美术学院,一个是国立美术学院,通过这个课题促进参加课题教学提高,为院校修改教学大纲贡献可鉴案例,促进建立新教学理念,带动相关课题学校在教学上向课题看齐,这些成果是我们课题引发的,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相信下一个十年更精彩,让更多课题师生受益。


2017年9月指导课题组学生


课题已进入从按区域选择学校阶段,接下来会分三个板块:一个是综合性大学,一个是美术学院,还有个艺术学院,我们从结构框架选择确保高质量。建立其他学校加入课题原则,以10+为原则,减轻课题管理压力,这部分参加课题院校需要出部分资金,课题将建立按区域合作机制,达到公益课题既保障质量又灵活管理的理性释放。


2019年在学校选择上,原则是让一些有代表性的学校加入,核心的就是10个学校,2个硕士研究生学生1位导师,计划30人。其他愿意加入课题院校以10+N方式纳入课题组,希望新加入课题的院校能从我们这里能学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希望新加入院校也带入一部分资金缓解压力,减轻课题负担,否则负担太重了。


每年我都会申请红头文件,10年来课题属于中国建筑装饰卓越人才计划奖,中装协(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的简称)起了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创基金给了课题最大的保障,在这个基础上,能够恰当地选择优秀学校和学科带头人,真是课题的幸事。教授治学理念是课题核心价值,相信有共同价值观才能坐到一起,没有共同价值观合作院校课题组不会选择,为了课题发展我也不怕得罪人,我相信只要是有共同价值观的院校才能走到一起。


课题过程我强调在整个指导过程中严谨性,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决定有无立体思维能力的度量衡。我经常说教授要有多维空间维度,才能做到理解传统文化价值与未来科技时代站位,衔接未来的科技审美时代是我们这一代教师必须要过的转换关未来设计艺术是以传统为基础过度到科技审美时代,要求我们具有科技时代的审美价值观服务于设计教育岗位。


我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强调具有时代痕迹,在今后的智能时代,科技当头是不争的现实,空间设计教育要在这个时代留出一道沟来,证明我们在这个时代留下的痕迹是有价值。如果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是无痕迹的,我们来做公益课题干嘛?科技时代的设计教育让我们自己定位自己的存活能力。


我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能从家乡来到北京上学,出国留学,后来留校教书育人,方方面面我们都是受益者。今天成长起来,要感谢这个社会,所以我努力让参加课题院校共同探索设计教育,通过合作共享课题组的教学理念,连通中国高等院校设计教育各校教授资源探索发展,而不是过去的竞赛奖项,让学生来参加课题,这个概念太原始了。40年来全国高等院校大赛都是不变的方式,课题发起学校与课题参加院校只有颁奖见一面模式。我们这个课题能从开题那天到结束之日,导师始终伴随着课题学生在全过程,分段指导完成课题保障质量,这是历史上做不到的。



十年前,是什么样的初心促使您发起四校四导师实验教学课题?十年间,又是什么促使您排除万难坚持不懈牵头指导这个课题项目?


王铁:

我一直希望学生在上大学阶段能够走出国门看世界。我说我是走出国门留学的受益者,我觉得人一定要出去学习。我从来都提倡本科学习在国内,高学历获取要在国外,在不同的国家学习、了解他们的意识形态,他们怎么看待中国?自己怎么看自己的国家是建立国家意识的基础,更是励志价值观的起点。爱国不是说你自己随意说爱国,通过综合角度解读才能正确判断。国内学习讲的是专项培养,我把这叫狙击手式培养结构,是点对点的直线瞄准,对于维度价值是忽视的。留学到了国外之后讲的是综合教育,掌握的知识和判断问题如同预警机式的升空,看到空域更大了。比如留学在匈牙利的师生,一放假可以无障碍去很多过国家旅游考察,看看人家西方的祖宗怎么创造历史和优秀文化,回头再怎么看待我们的文化,自然会产生一个客观判断标准。研究者非同于旅游者,学者需要能沉下心来,有思考计划和目标带着主题去调研,这样对人生都是有好处,对未来工作更是有利,可以令视野更加宽广。


总结下来,十年的公益课题就是受益者想做的一点事。有时候资金不够就自己补一点。记得最早是我、张月、彭军自己拿出点钱,后来是几个设计师支持,接着是金螳螂,相遇创基金资助了四年里,一路走来最开始发起课题时没有想到最终能够把15名课题优秀学生送出去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国内目前的实验教学课题,五年间哪个课题能把12名硕士、15名博士送出去呢?我感到欣慰。


有那么多关心高等教育的人,帮助我们课题组才能走到今天,我始终在心底感谢帮助过课题的个人和集体,特别真诚感谢创基金,课题成果来看是一个奇迹。回想至今,我们课题组没有申请国家课题奖项,为什么?我总在想,如果我们不拿这个奖,就是集体的,如果申报了这国家奖项,就得出现谁为主,谁为辅的问题。如果我报上,就成为我一个人的了,这个就不公正了,这是我们课题组的教学生命成果。不管大家出力多少,都是课题组的成果,所以没有往上报各种国家奖项,这是我必须要说的。虽然我是带领者,但希望大家不要把这个课题凝固在某一个人身上,所以我没想申请大奖,荣誉永远属于集体。所以这是实实在在让那些受益者自己去体会、传播的公益课题,自然课题组都会为这个课题而感受到教师的职业使命与价值。


2014年3月王铁教授在匈牙利(国立)佩奇大学与巴林特院长签课题合作



您做了10年还真挺不容易,您还会再做10年吗?


王铁:

大家非要我继续做,谁做谁就多操心嘛!说真心话,我经常对课题组导师发火,但兄弟姐妹都对我很好,表示理解,这就是我的加油站。我在努力修炼新自己慢慢地往前行走,建立立体化思考,让更多的参加课题院校受益。2019年8月我的行政职务就卸掉了,接下来还有10年的时间是博士导师工作,展望未来我正在选择年轻教师,逐步过度到下一个十年公益课题,我至少要带动这个课题再往前走10年。相信下一个十年更美好。


如果只是基金会单纯资助课题不是长久性的事,摆在面前的是课题延续性,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链的问题,我在想下一步的课题管理应该是以课题养课题,看我们能不能有产出养活课题的资金链,就看课题能不能带来更多价值。


2018年3月在中国课题组全体师生开题答辩合影



您提到了未来的科技审美时代,四校四导师课题会做一些什么升级,如何切入与这个时代相呼应?


王铁:

2019年是课题第11年,课题将更加开放,把门在开大一点,特别是在“一带一路”上。感谢课题再次得到创基金的认可,并持续资助,全体课题组教师非常感动。课题分步在达到阶段目标后,必须要向另一个平台升级强调站点,这是我们2019年必须要做的事情。2019年还要有些新的东西出来,应该会有更多的想法。


2017年5月在中国课题组部分师生中期答辩合影


面对科技中国时代我们要从传统的图腾时代的审美走向科技审美,经过科技时代的审美取得的成果只能作为探索的基础,我们正处在转口阶段,教师需要综合能力,才能走向科技为先的智慧时代的审美价值,智慧是什么?是科技,是大家不需要争的现实,相信知识就是力量,才能理解科技是融于全人类各民族优秀的文化基础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智慧科学,并成为探索这个地球上创造价值、人类的共享成果。在当下发明者创造科技成果,改写人类的生存是评价条件。最典型的就是华为5G,造出来就是好产品,先进在哪呢?就是不分种族、意识形态,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特色是不用备注标上某个民族的符号,它是人类的科学创造成果。在心底人们自然记得这么好用的产品是中国人造的,这就够啦。非得画一条龙,弄一片祥云,那就没多少人要了。今天评价标准是人类优秀科技创造的成果,是共享文化。所以未来的世界是人类大家庭的,地球人都是一个村了,不管科学家、艺术家,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成员,认识到这个事实,大家都好,才能好。


国家强调未来的中国,第一是文化自信,第二是科技中国、智慧中国。未来用科技影响世界,文化做发展的底蕴。越是科学的,越融入国际服务得更快。全世界优秀民族你有你的祖宗,我有我的祖宗,都创造了特别优秀的历史文化,但是怎么融合呢?需要找到一个新的点,这就是智慧科技。对于我们设计教育在智慧城市下,如何做到升级有序,同时又不能忘了过去值得研究。


2019年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思考了两个方向,一个是历史建筑实考,比如在匈牙利、和中国选一个城市进行研究,计划选在青岛。青岛有很多德国殖民时期的建筑,但是没有一个完整的研究成果。我们想通过课题,锁定在青岛八大关,在那集中考察、调研、测量、绘画、撰写论文,形成研究成果,挑出优秀的作品做一个历史建筑实考展览,绘画作品进行拍卖,填补教学经费不足。目前已有地方政府和企业参与课题,相信历史建筑实考课题会让城市更有深度,既能让游客看得有意思,有历史价值,又能让院校人看到研究成果价值。


另外一点,除了和佩奇大学合作,2019年的一大亮点是我们将跟匈牙利布达佩斯城市大学合作,这是国家留学名录中的国际高等院校,有留学认证的,在交流中匈牙利学生也可以在中国找到喜欢的工作,双方都能受益。当下中国教学追求的就是质量,我们课题的核心就是质量,十年里质量使我们有底气,让基金会更加支持,更加看得上我们的课题,让学生、家长感激我们的课题,让学校的年轻老师感激基金会,感谢课题组全体导师,看得出多方的感动、联动下的工作量教学研究才能让我们一点一滴走到今天。


国家强调把“一带一路”门再开大点,那就是两个点,机遇有了,危机也有了,这是与竞争并存探索,要求我们有更加深刻的思考能力和更加准确的定位能力,更加高质量地创造成果,相信课题不仅仅是中国的,相信课题将会成为“一带一路”上国家能用得上、使得着的发明。这种发明不能说是改写人类生存,但至少是人类需要的设计教育服务平台。



在国际交流中你会发现国内的设计教育和国外的设计教育有什么不同?


王铁:

在教育上,尤其在文化艺术上,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不是很大。因为都是在向回看,都是说自己的祖宗多么多么优秀,探索走出去打破壁垒都是在此阶段。探索是教育的开工剑,中国人学西方油画,自然不占优先话语权,但是经过多年努力,也有画得非常好的融入西方的探索者,钢琴不是中国发明的,但在世界舞台上的今天有那么多优秀的钢琴师是中国人。我们越来越发现,在文化上人类有那么多共享成果,各国优秀的祖宗文化最终合为全人类的祖宗文化的基因基础,迈向共享文化达到理解,所以地球人有共同的价值观,创造好生活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相信团结起来力量大。


十年的课题与五年和欧洲的课题合作,双方在设计上差距并不大,差距在学苗的基础,教师基础。他们是轻轻松松上阵,走过了我们这一段,我们评价一个人的能力是把学历和工作能力融在一起,发达国家认为学历和工作是两回事。他们认为拿到完博士开个小餐馆,没关系,在中国就一个北大硕士买猪肉,其结果就轰动了整个中国大地,至于吗?这说明看待事物的价值观不一样。在发达国家博士毕业生去卖冰激凌,他卖得好,这是很正常的事,就应该是这样的人,而不应该大肆宣扬。在中国的评价是,一个博士怎么能去卖冰激凌去了?读废了。这本身就是对教育的一个偏激。看来教育还有一段路是要走的。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国家规划,知识和工作不是一回事。



现在你们对于设计人才的要求是什么?选拔人才的标准是怎样的?


王铁:

2019年我尽量选择有工科背景的,至少有点逻辑概念,思考工作方式有高能量,当然也需要有更多既有艺术气质又有工科头脑的学生,共同探索科技中国的新审美设计教育。


2018年9月在匈牙利(国立)佩奇大学结题合影

转载声明:

本站作品版权皆为作品作者所有。
本站内容均为本站原创或编辑,如需转载请务必提前通知本站并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源。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禁止商业转载。

相关资讯

创想札记——发出创意时代的公益之声

2017.07.26

创想札记 | 融设计图书馆——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的研究者【第32期】

2019.11.26

创想札记 | 王小虎:如果镜头会说话【第31期】

2019.10.15

创想札记 | 林圣坤:遥远又相近的温暖【第30期】

2019.09.21

创想札记 | 卢涛:展览,作为一种对话【第29期】

2019.06.06

创想札记 | “钢铁团”炼成记

2019.05.23

创想札记 | 王恋雨&杜宪&安培:我喜欢这个名字——“儿童自然美学课程”【第27期】

2019.04.30

创想札记 | 宁海龙:从开始到截止,即新开始 【第26期】

2019.04.25

创想札记 | 刘瑾:通往自己内心深处的路,是每个人眼里泛出的光【第25期】

2019.04.23

创想札记 | 佘荣华:从儿童自然美学课程,到从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第24期】

2019.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