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7日-10月7日,创基金2016年首期公益资助项目之“大栅栏行动计划”,将在北京国际设计周举办从“寺庙空间”到新社区公共空间——CAFArchStudio10“大栅栏行动计划”展览。
从“寺庙空间”到新社区公共空间--CAFAarchStudio10“大栅栏行动计划” | From the former temple space to contemporary community public space- CAFAarchStudio10 Dashilan Action Plan
在研究了多年来城市学者和城市运营团队对大栅栏地区保护更新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之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十工作室2015-2016本科毕业创作“大栅栏行动计划”的工作目标,是跳开现有的实践与策略模式,探讨从曾经的“寺庙空间”到当代的“社区公共空间”在时间轴上延续转换的可能性,将城市尺度的整体性“操作性乌托邦”策略与建筑尺度的多样性“微改造计划”策略相结合,生产出最终不被资本俘获,但过程中利用资本逻辑的社区公共空间,以此获得旧城更新策略中新的可持续性“空间生产”模型和从单数性实验到复数性推广的“群岛”逻辑。此次展览呈现了十工作室10位同学的毕业作品,由两个大尺度乌托邦城市计划、五个小尺度(观音寺组)和三个微尺度(灵鹫寺组)空间改造方案构成CAFAarchStudio10“大栅栏行动计划”。
李正华丨10000小时游戏场——大栅栏作为文化租客
“1000小时游戏场计划”创造了一种艺术评论家伯瑞奥德(Nicolas Bourriaud)在关系美学(Relational Aesthetics)中所说的“临时性的水平面”,一种“会面状态”。即一种以交互主体性为基质,以同在为核心主题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意义的集体构筑。游戏场的生产性主体将来自全球各个地方,以无法预测的方式汇集,并把这种汇集集合为一种资本的力量,呈现为一个激化城市空间内在张力的社会性体验。它的目的并非永久性的占有,而是关注能进一步转化成什么,进一步能带来什么。游戏场创造了让全球诸众/大众在同一时空中感受讨论的可能,是“一种特殊社会性的生产地点”,一种专注在这类共生模式生产的艺术行动。
卓俊榕丨大栅栏公厕计划
通过研究旧城改造的模式,发现旧城改造从规模上程“面-线-点”的形式分别对城市进行着“整体更新-整体重现-局部更新”的改造,这类改造看似样式新颖,但依然是资本运作下的一环,脱离不了资本运作的框架,而且中属于资本的空间生产并不能从实质上解决大栅栏的本质问题,反而使大栅栏的特质被抹平,并使本应是公共空间实为消费空间的沿街商铺最终将被中产阶级绅士化,进而沦为废墟化的空间(形式残余,意义死亡)。
魏磊丨「梯」剧场
芒福德(Mumford)将城市比作“社会行为的剧场”,城市场景(Urban Scence)中的戏剧性和表演性是“体验经济”的关键,此间的人们成为城市戏剧(Urban Drama)中的观众和演员,看与被看,共同构成值得纪念的事件,记忆成为产品——即“体验”的经验,作为旧城更新的策略之一,我的设计提供了这样的场景和舞台,交织了“向心”的新的空间形态和向胡同开放的老的院落景观。
毕拓丨“胡同滤镜”
滤镜,透过它可以看到一个更纯粹的世界,获得比实像更高对比度和饱和度的虚像。此设计就像滤镜一样,是强化作者对北京旧城胡同院落的感受,突出场地上的古树老宅,蓝天树荫等环境价值。新的部分通过90度轴线转折形成对旧四合院的围合,屋面和立面的材料选择与构造设计,从概念上映射周边环境,编辑生成新的观看角度,获得空间环境图像、映像、虚像的并存,在场地、业态、空间、材料几个层面,达成新与旧、人与自然的共生对话,将老的空间激发出新的活力。
王琪丨社区手工坊
轻型移动便捷式体块植入原本固定性的内向型四合院空间,为流动性强的传统手工艺平台带来弹性的使用变化。
田佳丽丨“亖(si)”合院
线性特征释放了护国观音寺的公共空间,新材料具有通透性,让整个空间视野摒除障碍。在基础设施匮乏的大栅栏区域,线+通透的改造方法给予观音寺多功能的可能性,金属+玻璃的新材料模糊了街道的界限,不同业态的注入将激活当地居民生活状态,链接外来人员,成为避免浪费生产力输出的枢纽。
方若丨无界介入
以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与青年联合创业相结合产生的胡同体验新空间。将物质性与体验性并联,让社会活动作为公共空间的催化剂。注重于新旧建筑间的呼应关系,建筑与院落和街道的关系处理。
入驻能对周围社区产生帮助的新兴产业,联合知识生产消费与青年联合创业产生胡同体 验消费空间。重新塑造新型老城区生活方式:公益,再生,创新与拼贴。
在设计中介入了新的道路与界面形成了新的胡同肌理,同时延续了三栋老寺庙的屋顶关系。室内关注了新旧材质与空间的延续整合。貌似闭合的立面却开了无数个令人窥视其中的洞口,直至引导至新街道的主入口。在平面上新旧建筑貌离神合,融合成一个开敞的公共空间。貌似有形,实则无界。在业态的讨论与空间的设计中形成了一个传统文化有机更新体验馆。
王庆丨乌托邦站
“乌托邦站”(Utopia Station)是一个在现实和象征意义上的停止或相遇的地方,我的计划试图将观音寺变为一个城市中的基础设施。
“Station”车站即在地又非在地,即此地又异乡,它最具包容性,混杂且多元,容纳各种人群各种行为,是城市最重要的社会空间。将被私有化的公共空间解放出来,改造成为社区共享空间,通过重塑观音寺这种公共的、有传统内容的老城空间,寻找一种新的面向社区、面向公共的处理方式,试图寻找一种在社区内重新分配价值的方式。
路一平丨寺合院
以新的公共性空间介入大栅栏中心地区,希望产生吸铁石效应从而辐射周边,激活社区活力,带动这片区域的繁荣。我的方案旨在讨论新老空间关系,老建筑不应该只是修旧如旧,更应该通过与新建筑结合形成新的关系,使大众对老建筑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大程度的发挥老建筑的价值。
贺仪丨胡同广场
方案将历史遗产重新分解为五个独立的要素(三个寺、树、墙),然后将五个要素重组。起伏的屋面形成了屋顶上和屋檐下的两种人群聚集,改变了观看古建筑的方式。屋檐下成为一处加厚的地面,而古寺则以不同的方式刺穿着地面。屋顶上随着行走的起伏变化,人们可以更加敏锐地感觉到自己身体和场地的关系,更有一种对大栅栏地区全新的观察角度。原本古建筑一层一层的进落关系弱化,被场景化的空间串联,而强调的是屋顶和地面,胡同和室内,新建筑和老寺庙的连接和对比。在这个过程中,历史突然变得锋利起来,不再是一个景观化地孤立物。而现实也同时被反转性的混合,表面强势介入的方式是为了获得一处谦逊的景观,人在其行走穿梭的过程中也改变了和城市、历史之间的关系。
本文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十工作室供稿
转载声明:
本站作品版权皆为作品作者所有。
本站内容均为本站原创或编辑,如需转载请务必提前通知本站并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源。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禁止商业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