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4年的暑假期间,已招募19位本地社区的青少年(小学及初中)参与到蛇口社区Citywalk路线设计当中。这一次“PBL项目制学习”,旨在共同打造儿童友好型的城市文旅体验路径。
报名参与本次项目的同学来自深圳(蛇口)及香港13所不同的学校,“结交新朋友”是大家的重要收获之一;在四天八节课程中19位儿童参与者分组共同完成4条蛇口走读路线设计,分别为「海上之旅」「四海榕树」「最美海岸线」「从鱼到渔」。
课程回顾将分上、下两篇,本篇为上篇,从全程经历活动的参与者及观察者的成人视角,分享8个有所感触的片段,浅浅分享走读蛇口项目组所看到的「当儿童参与社区设计的时候,他们会经历什么?」。关于4条路线的设计思路,请留意下篇。

从“想换位”到“我喜欢”
片段:在活动第一天上午的安排主要是让大家互相认识、“破冰”。过程中有一位同学发信息给家长说,“感觉旁边的同学比较‘活跃’,希望换位”。但当时项目组没留意到家长转达的信息,后来第二天与家长沟通,这位同学有需要关照的吗?家长回复“不用了,孩子说喜欢这个小组”。
感触:在儿童步入社区这个“大家庭”的过程中,“融入”是成长旅程的第一步。这位同学向家长表达希望换位,不仅是对自我感受的尊重,也是积极寻求帮助和解决问题的体现。当儿童在一个安全和支持的环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然交流和互动,既为他们提供适应新环境的机会,也会培养他们包容多样性的能力,而这些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素质。
经历:从“关注一个人”到“感受一群人”,所处的世界就是这样一点点地“被扩大”。

“就是来玩的”
片段:在活动第一天下午的分组及取名环节,其中一个小组取名为“就是来玩的”,理由是“在这里,我们感到非常自由,无论我们说什么或做什么,都不会被否定。这种轻松的氛围让我们可以真正放松,享受玩的乐趣”。
感触:现场听到这段分享深深触动了我们。
首先,儿童的心是极其敏感的,他们在短时间内就能敏锐地感知到这是一个充满自由和接纳的场域——敢于大声说出‘就是来玩的’,这不仅是他们对活动氛围的直接回应,也是他们内心渴望的真挚表达。
其次,我们在活动开始前与每位参与的同学及其家长进行了初步的沟通。我们了解到,由于家长工作忙碌等原因,孩子们的日程安排通常非常紧凑,这些“小小设计师”在暑假很少有机会与朋友自由地玩耍和交流。因此,能够拥有一段没有学业压力、没有束缚的时间,去结识新朋友,放松地享受活动的乐趣,对参与的同学们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奢侈。
这个小组的公约是“快速正确完成任务”,而他们在玩得开心的同时,也用行动做到了。这让我们认识到,怎么样尽量创造、维护好可以让儿童释放天性、享受参与的可能性,是非常重要的。
经历:认识环境,认识他人,认识自己,同时,敢于做自己。

后勤应该做什么?
片段:在活动分组分工中,所有的岗位和职责是由小组成员协商和制定的。其中一位同学认领到了“后勤”的岗位。第二天,他带着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的电解质水、零食和消毒湿巾来到活动现场。
感触:「“后勤”应该做什么?」是项目组在活动活动开始前和志愿者们一起探讨的话题,如何做好安全保障、如何应对中暑/受伤等突发状况......
而让我们惊喜和感动的是,在活动第二天,一位同学带着一辆小推车来到活动现场,里面装着他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的各种补给用品。了解到小组在分工时并未具体说明每个岗位的详细职责,但他在回家后还在思考,认为“后勤应该要为大家准备这些必需品”。因此,他主动采取行动,第二天就带来了这些贴心的补给。在这样的细节之处,体现了“参与到社区做设计”的初心——“发自真心地想为大家做些什么”。
从这个闪光点开始更多的交流,发现这位同学特别博学,能很生动地介绍安全和急救知识。本来项目组没有计划让同学们来主导这个环节,也因此打开了更多对他们的“能力范围”的认识。于是,我们后来也调整了分享出行注意事项的方式,请这位同学来为大家做介绍。
经历:参与决策并承担责任,立己利人。

不一样的参与方式
片段:小组中有特别会表达的同学,也有经常默不作声的同学。我们注意到,一位平时不太发言的孩子,其实一直以他自己的方式积极参与着,保持“在线”,无论是在做笔记、用手机查找资料,还是帮助其他同学寻找参考资料,甚至当任务分工时还会主动承担下一个板块的工作,在低调且稳定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感触:刚开始很希望多听听那位比较少说话的同学分享,也会想他会不会不感兴趣,投入度不高,后来学习观察他在做什么,发现他不仅自得其乐,而且与同学的配合很愉快。或许我们认为需要发声表达的地方,其实在儿童的角度并没有那么重要;而他们关注和在意的,已经用他们的方式去践行并影响了身边的人。
经历:保持自己的节奏,尊重他人的贡献。

任务交给 AI,成长留给自己和身边人
片段:在每个任务发布之后,同学们都很熟练地“找AI”,可以很快速地找到很多地点的相关介绍、历史资料。而只有通过真实分享和应用相关的信息时,大家才会发现其中有待提升的空间,以及可优化的方向。
感触:当人们可以用极低的成本获取到大量的信息(甚至这是我们曾经需要耗费很多时间精力学习的所谓的“知识”)时,没有行动与真实的世界发生交互的话,很容易活在一个“自以为什么都知道”的环境之中,更有甚者会缺乏持续探索和进步的动力。从前两天“纸上谈兵”到“实地走访”,再到邀请其他小组体验;从“听 AI 的”,到“听自己的”,再到“听听体验者的”,一步步地,在设计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同学们将脑海中和“蛇口”有关的“信息”,通过实践转变为与“我”有关的“认识”、“认知”和“认同”。
经历:善用工具,更能看见“人”的特长。

带上妹妹一起来
片段:第三天开始,有一位同学带着妈妈朋友的女儿(一年级)一起来参与活动。
感触:听到有同学说“明天我想带上妹妹一起来”,既开心又有小压力。开心是感受到她对活动的肯定和愿意分享,小压力是会有一点小妹妹来了以后能否和大家融洽相处。但发现大家很快就“习惯”了这位新朋友的加入。这几天参与者所组成的是社区缩影,当已有的成员是状态是积极的、稳定的、开放的,更能包容和接纳丰富的可能性,也能让新来的成员更快地熟悉和更深地参与。
经历:从刻意营造的场域到自然友好的共处。

“我们都做得很好”
片段:在活动总结之前,各小组间提了关于路线设计的反馈建议,有些还比较尖锐;但到了活动总结环节,大家提到的高频词是“很开心”及“我们都做得很好”。
感触:这次活动中,从这些儿童参与者身上,项目组学到最多的是他们身上的“积极自信”。他们从不吝啬对自己的肯定和夸赞,“我觉得‘我们都做得很好’”真的是此起彼伏,并不是“为了向他人的证明”,也不是“盲目”或者“自大”,而是他们知道自己所掌握的资讯和能力,只要愿意继续深入,是可以不断做得更好的。
作为“小小设计师”,他们表达自己的好,是有内核支撑的——友好接纳他人提出的建议,知道自己有成长空间,知道怎么成长,并且在肯定自己的同时内在有愿意成长的心态,就不会停留在过去的不足。
经历:积极自信,坦然向前。

对“太自由了”的不安来自哪里?
片段:当孩子的“作品”没那么“亮眼”的时候,家长会有关于活动“会不会太自由了,没有明确表达好孩子需要做到的产出”的交流,还有直接“出手的”。
感触: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我们常常将焦点集中在“结果”上,作业或成果就是重要的检验指标。但往往容易忘记一个事实:真实的世界并非完美无缺,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带来改变的创新和设计,其实源自于一次次、无数次地探索、尝试和改进。
在这个过程中,耐心是关键。我们需要给予自己和他人更多的空间,去尝试、去探索,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这种稳健的进步可能不会立即带来辉煌的成就,但它却能深刻地滋养我们的内心。
就像“细水长流”,这种持续而渐进的历程,虽然不总是轰轰烈烈,却能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给美好的种子带去“生”的希望。
在社区中发生的这些教学体验,正是在相对单一的评价系统以外,让我们有机会与“互相比较”保持距离,学会欣赏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因为它终将汇聚成每个个体成长中宝贵的财富——丰富的经历和内生的动力。
经历:大人的话有时候可能是干扰的噪音,我们要学会和时间做朋友。

走读蛇口·青少年参与式发展社区 City walk
是“益创荟·2023”南山区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由深圳市南山区民政局指导,深圳市南山区蛇口社区基金会(简称“蛇基会”)主办,得到社会企业「踏实 TAS」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及实践支持。
在蛇基会和深圳市创想公益基金会(简称“创基金”)的支持下,成立「走读蛇口微基金」,持续开展「走读蛇口」的设计课程,推动参与式城市文旅公共服务设计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指导单位:深圳市南山区民政局
合作单位:深圳市南山区社会工作协会
主办方:深圳市南山区蛇口社区基金会、深圳市创想公益基金会
支持方:踏实 TAS
初审 | 蔡诗琪
复审 | 凌靖琳
终审 | 秦丹枫
- END -
转载声明:
本站作品版权皆为作品作者所有。
本站内容均为本站原创或编辑,如需转载请务必提前通知本站并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源。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禁止商业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