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点击选择栏目

2017.11.10

创想札记 | 汤敏:智慧和传奇在民间

【编者按】

乡土故园不再,两个老武义人选择用素描的方式把记忆中的家乡画了出来。一直致力于古村保护与活化的公益组织“古村之友”,探寻到了二位,即优秀的乡土学者朱志强和唐桓臻先生,并携手创基金,共同推动了两位学者合著的乡土著作《过去的乡居生活》付梓。


我记得第一次见到朱志强老师是在2016年2月16日,天气并不和悦,还有些热。

朱老师来浙江兰溪游埠古镇寻我,我正在那里考察。他瘦弱的身上,挎了个重重的包,看起来要被压倒的样子。

他一见到我,忙不迭地掏出几大沓纸来。我凑过去一看就惊呆了——那是与古村相关的素描。岁月和人生的沉淀,让老人的笔法祥和而优美,直让我联想起《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



朱志强老师及其笔下的古村美景


朱老师生于浙江武义,祖籍在安徽绩溪,今年已经七旬,爱好画画,现在是中国水彩画家协会和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的会员。在武义生活得久了,他将武义的一草一木,小城风味都画在了画里。乡土学者对地方的云游记载,虽然没有高校研究那么科学系统,但是特别有生命力,特别动人,特别可爱有生趣。

手绘画-晒酱

手绘画-箍桶、麻糍担


手绘画-榨油坊


朱老师说想把这些民俗画稿出版出去,可是四万块的出版费让他颇为吃力。一场酒肉挥霍的宴请就可能几万块,为何如此鲜活的宝贝竟无人过问?我随即答应老人帮他联系出版。

老人也给我新的开悟。智慧和传奇在民间,这有别于学院派的出版逻辑,但符合民间文化事业的逻辑。之前古村之友和创基金联合发起了一个民间文化出版的专项扶持计划,目的就是帮助这些民间乡土作者出书。《过去的乡居生活》的出版项目,正与创基金的理念不谋而合。

《过去的乡居生活》两位作者


后来,这件事又得到了朱老师的好朋友、当地民俗学家唐桓臻老师的支持,为这些民俗画稿撰写了文字。唐老师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会员,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对地方民俗文化情有独钟,从事文化工作40年,工作之余,唐老师便潜心于武义民俗文化挖掘整理与研究。

线描城镇化之前的中国乡村生活


之后这部书居然得到了多家出版社的追捧,说明民间乡土学者及其传递内容的稀缺和珍贵。当我得知朱老师和唐老师共同合作的《过去的乡居生活》即将付梓时,既兴奋又感动,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民间乡土学者能够出版更多的书。

传承和复兴民间文化是古村之友和创基金共同的心愿,希望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祝福我们的民间文化和这批坚守在民间的乡土文化学者!

(作者:汤敏  “古村之友”发起人)




《过去的乡居生活》

162张亲切自然的手绘画,带我们穿越到城镇化之前的中国乡村。

一、农事篇

1、耕田 2、耙田 3、耖田 4、种田 5、耘田 6、车水 7、放牛 8、割稻  9、晒谷 10、打豆

二、行业篇

11、打铁 12、做泥水 13、做木 14、箍桶 15、油漆 16、打金 17、打银 18、打锡、19、伞匠 20、做瓦 21、做蔑 22、打石头 23、雕刻 24、磨刀 25、缸匠 26、弹棉絮 27裁缝 28、染布 29、串棕 30、做纸 31、做泥茶壶 32、做珩灯 33、修补 34、钉秤 35、船家 36、纤夫 37、烧窑

三、饮食篇

38、馄饨担 39、爆米花 40、豆腐担 41、豆腐汤担 42、麻糍担 43、炸油条 44、裹粽45、麦饼摊 46、卖油担 47、酿酒 49、舂年糕 50、切糖 51、结花 52、杀猪 53、舂米 54、豆腐圆 55、做豆腐、56、晒酱 57、踏腌菜 58、烤葱饼 59、卖鱼担 60、抽索面

四、生活篇

60、剃头担 61、做竹椅  62、迎亲 63、报生 64、团拜 65、全家福66、待客 67、火桶  68、坐车 69、毛换糖 70 、香烟摊 71、算命 72、梨膏糖 73、捕鱼 74、鹭鹚抓鱼 75、撑排摆渡 76、柴担 77、黄包车 78、拔牙游医 79、打草鞋 80、打拳 81、做鞋、82、搓麻线 83、织布 84、赶市 85、洗衣 86、吸烟 87、养蚕 88、榨糖 89、 修谱

五、娱乐篇

90、小人书摊 91、吹糖人 92、西洋镜 93、踩高跷 94、打骆驼、跳绳、皮弹、放风 95、荡秋千、踢毽子、滚铁环、打弹子 96、昆剧 97、耍猴 98、唱词筒 99、座唱班 100、杂技班 101、走棋  102、斗牛 103、龙舟 104、迎龙灯

六、店铺坊

105、中药店 106、山货店 107、布店 108、茶馆店 109、酱菜店 110、当铺 111、馒头店 112、榨油坊 113、肉店 114、文具店 115、饭店 116、糕饼店 117、刻字店 118、棺材店

转载声明:

本站作品版权皆为作品作者所有。
本站内容均为本站原创或编辑,如需转载请务必提前通知本站并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源。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禁止商业转载。

相关资讯

创想札记——发出创意时代的公益之声

2017.07.26

创想札记 | 融设计图书馆——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的研究者【第32期】

2019.11.26

创想札记 | 王小虎:如果镜头会说话【第31期】

2019.10.15

创想札记 | 林圣坤:遥远又相近的温暖【第30期】

2019.09.21

创想札记 | 卢涛:展览,作为一种对话【第29期】

2019.06.06

创想札记 | “钢铁团”炼成记

2019.05.23

创想札记 | 王恋雨&杜宪&安培:我喜欢这个名字——“儿童自然美学课程”【第27期】

2019.04.30

创想札记 | 宁海龙:从开始到截止,即新开始 【第26期】

2019.04.25

创想札记 | 刘瑾:通往自己内心深处的路,是每个人眼里泛出的光【第25期】

2019.04.23

创想札记 | 佘荣华:从儿童自然美学课程,到从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第24期】

2019.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