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am

2019.02.02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实验的未来设计学院5.0,是你向往的模样吗?

近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加快,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学术界对设计教育转型的呼吁甚嚣尘上,要求传统的设计教育开始转型以适应新情况。


而新的时代将会需要一个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和更加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的出现。


于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苏丹教授,从2015年10月开始了长达3年的‘思维和身体:当代设计教育转型研究’,创基金对该项目进行了公益支持。

当今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数个世纪以来,设计教育模式几经变迁,甚至也出现了凤毛麟角的超现代教育模式典型。但是大部分的设计教育依旧是传统、僵化的,并无法适应产业升级和社会分工细化的社会经济结构。该项研究认为,当今传统设计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 封闭的教学场所,学生只能在学校的封闭式教室里接受教育;

  2. 固定的材料,所有学生在一定的时期内根据固定的教材接受教育;

  3. 固定的时间段,学生只能在自己人生的固定时间段内接受相应的教育;

  4. 学校教育中交流与沟通的匮乏;

  5. 庞大而复杂的学校行政部门和官僚主义的存在,学校在教学方向上很难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的调整。


模拟构想

从学院1.0到5.0


随着社会变迁而发展演化,在全球化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人们思想意识与精神诉求不断提升的当今时代,社会环境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学院教育必然面临改革创新的要求与挑战。


学术界对设计教育转型的呼吁也甚嚣尘上,要求传统的设计教育开始转型以适应新情况。未来教育模式应该如何走向?艺术家、设计师是否一定需要通过学院来培养?学院的未来在哪里?这些都应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应当主动面对和解答的问题。


创基金公益项目“思维和身体:当代设计教育研究转型”中,首先分析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典型学院(教育模式),发现总体可分为4个阶段,将其称之为学院1.0,学院2.0,学院3.0和学院4.0.通过对各阶段的特征分析归纳,梳理出人类社会学院教育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


而针对当今社会具体情况和发展趋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苏丹教授项目组’经过多年的教育时间与观察,展开了对未来只是教育体系的深入思考。并最终构建出一套以“一个移动的演进的学校”为主要特征的未来学院教育模型。将其命名为学院5.0.

1.png

【思维和身体:当代设计教育转型研究】

项目负责人:苏丹教授


学院1.0

“学院”一词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建立、以战斗英雄Academus的名字来命名的“柏拉图学园”。人来社会中,大学的历史起源于12世纪,学院的空间模拟和社会关系摸腻来自修道院,是一个从现实社会中抽离出来的完全封闭空间和社区。研修的内容以宗教、法律、神学、医学为主,研修着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安心学习一些与现实存在的距离问题,而这种学院模式已走了几百年的历史,研究称之为学院1.0.

2.png

修道院图(来源于网络)


学院2.0

16世纪,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美术学院 - 佛罗伦萨美院,而在此之前的美术教育是作坊教育阶段,而这一时期的美院引入了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既有形而上的探究,也有形而下的实践,内容更为鲜活全面。但在空间上,它依然保留了封闭性的空间特质。研究称之为学院2.0。

3.png

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内庭(来源于网络)


学院3.0

20世纪出现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在理论上,它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以及“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三个基本观点,这些观点对于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实现主义,用理性且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


与传统学院神圣端庄且极具封闭性空间特征不同,包豪斯的校舍设计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它以其开放空间布局、灵活多变且极具抽象性的建筑样式掀开了建筑美学的新篇章。


包豪斯也大力强调开放与包容。提倡取消阶级分化、实现男女平等,积极吸纳女学生接受大学教育等。


以包豪斯为代表的、体现现代教育开放性、综合性特征的学院,研究称之为学院3.0。

4.png

包豪斯设计学院(来源于网络)

5.png

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女设计师(来源于网络)

6.png

包豪斯设计教育理念下的现代设计(来源于网络)


学院4.0

1982年出现的多莫斯设计学院,研究认为是学院4.0的代表。它的模式既有包豪斯的内容,但也和商业联系更加密切。同时,它也是一个非常轻、非常小的学校,相当于一个“寄生虫”一样的学校,它吸附在过去传统大学和学院基础之上,利用它的设备进行教学,强调全球化与资源共享。


多莫斯的设计教育将目光从原来研究实体的人与物关系,逐步转向虚拟的空间设计,在此过程中积极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它开启了现代社会设计学院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研究称之为学院4.0。

7.png

多莫斯设计学院(来源于网络)


学院5.0

学院5.0是提出的一个教育设想模式,针对前面分析未来设计教育需求的变化趋势,研究将概念具化以下特征:

  1. 空间特征

    在这样的学院中,学习空间不仅限于传统的学校、教师,而是多样性的,博物馆、公园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空间,甚至社区本身可以发展出学院的功能,标准的课堂小盒子可以插入其中,完成学习、研究、培训、传播等一系列动作;

  2. 时间特征

    学院5.0的学习时间可以是分段化、开放的、无年龄限制的,打破传统的高等教育时间轴,为学生简历一生内自由学习的机会,学习和工作可以交替循环进行;

  3. 内容特征

    拒绝一成不变的固定教材,实现教育资料的全球共享。同时善于捕捉当下发生的话题作为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

  4. 方法特征

    方法上,不同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是加入小组讨论、WorkShop、展览,甚至与与各种企业合作项目用于学生时间。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实践与互动的重要性。


图片

实验实践

从Workshop到《仓声·品》


图片

二十一届米兰国际三年展中的“睡眠家具设计”Workshop


8.png

“21世纪人类圈:一个移动的演进的学院”

展览海报


2016年,苏丹教授作为分展区策展人参加了第21届米兰国际三年展,联合多莫斯学院和米兰新美术学院共同策划了主题为“21世纪人类圈:一个移动的演进的学院”的展览。


展览空间设置在一个公园里,公园空地上搭建了一个70平米的盒子作为课堂,完全对公众开放。课堂每天接待来自全球不同学院的人进行话题探讨,同时这些话题是对话发布的,社会民众也可以加入进来,所有人都可以共同分享这个课堂。


9.png

展览现场


展览最终大获成功,与其归功于展览过程中话题讨论的内容,不如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课堂形式。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可移动、非常“轻“的课堂,只要存在公众需求,几乎可以立即转移阵地,复制过去。这种轻便的模式还得以让课堂能够灵活的吸附在其他学院、机构等社会组织上,充分利用它们的设备与资源进行教学,由此实现全球化的资源共享。



“睡眠家具设计”Workshop概念设计


经前期调研与讨论,Workshop小组认为生物圈是个大感念,人类在面对这一概念时总需要以人的理性分析的视角来进行解读。在面对大量生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问题上,选取了睡眠这一话题作为切入点。


“睡眠”是人体一种主动休息过程,是生物圈中多数生物的休息方式。人类脱离动物日久,逐渐形成我们的睡眠需求(安静空间、舒适的床具、合适的睡衣等),已有的设计理念为这种方式提供着不断的解决方案,但这都是依靠对自然过度消耗来获得。从另一角度去说,人们还欣欣然的享受其中不能自拔,从自然的角度来看,使得“设计”充满了伪善。目前的设计观念已经使得自然不能持续支撑对人类的供养。


10.png

“睡眠家具设计”workshop 海报


二十一届米兰国际三年展提出“设计之后的设计”主题,视图对人类的设计行为进行新的思考。人类社会从远古直至现代,从从属自然到建立人类社会的高度文明,睡眠的本身没有任何变化,支撑的条件却不断改善,我们能否将思维回归到人类最原始的状态,以更小的消耗完成我们的休息行为。


展览现场,分别就“睡眠姿势”、“梦”和“睡眠中的不自知行为”以及“蚕中睡眠”四个课题进行研究与创造。而装置被摆放在三年展主题的室外花园,欢迎所有游客参与体验并与创作者们交流看法。


11.png

“睡眠家具设计”workshop 学生作品《梦》


12.png

学生作品:睡眠姿势


13.png

学生作品:蚕中睡眠



音乐装置《仓声·品》参加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苏丹教授带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团队联合知名作曲家张荐、艺术家王宁一起完成了空间声音艺术装置作品《仓声·品》的设计与制作。


设计团队以“声音是形态的一部分”为理论基础进行音乐装置概念策划。大粮仓和现代化的面粉生产曾经是有声音的,生命颗粒的粉碎声终结了生命却又养育了嘈杂的社会。面粉是分子化的物质粮食,它可以塑造出千变万化的诱惑形态,最大可能得回应“饿”的呐喊。


14.png

《仓声·品》整体图


经过讨论,作品最终被命名为《仓声·品》,“仓声”即是对空间场所的说明,也是对作品声音装置属性的暗示。而众口而成的“品”不仅反映了粮仓的特性,更是人类呼喊“饿”与“饱”的发声器官。


15.png

《仓声·品》细节图


成果


无论是Workshop还是《仓声·品》,均是一次对新型设计教育方式的实验。对于设计团队来说,课堂中包含了丰富讨论和设计,直确认最终实施方案。


从而为院校未来的设计教育转型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也真正的实现了现代设计教育所推崇的“小而轻、可植入式的课堂”,以及“对知识的实现应用和推理演绎”。


项目组于2018年10月完成了“思维和身体:当代设计教育转型研究”的理论构建,即学院5.0概念的提出与阐释。并详细介绍了围绕教育转型进行的中外研讨,践行理论的各个实践项目,并对其成果进行评述。最终证明设计教育转型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16.png

《思维和身体:当代设计教育转型研究成果报告》


转载声明:

本站作品版权皆为作品作者所有。
本站内容均为本站原创或编辑,如需转载请务必提前通知本站并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源。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禁止商业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