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8日下午,“场所的潜力——意大利战后现代建筑五例”开幕导览暨研讨会在北京白塔寺混合院顺利举办。本次展览是建筑学社「拾柴」在创基金资助下展开的同主题研究的成果展。通过图档和影像的组合,尽可能地还原了一个由各种因素共同构成的复杂语境,较为客观地呈现了在城市历史变迁、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大背景下,意大利建筑师在战后重建工作中对不同类型场所的干预,以及历史语境中的文化立场和分析思考,带着批判的态度审视了在经历了半个世纪变迁的当下,5个项目在城市区域中的角色延续,为参观者提供立体深入阅读案例的可能。

▲ 展览现场



▲ 郭廖辉为与会众人做展览导览

▲ 创基金理事孙建华致辞
导览结束后,嘉宾表达了各自的观览体验,并就相关议题展开讨论。讨论主要围绕两个议题展开:个案选题的典型性和时代性以及对于中国建筑实践及建筑学教育的借鉴意义。以下是对嘉宾精彩发言的摘录:
| 张永和 |
| 黄居正 |
| 周榕 |
| 李兴钢 |
本次展览提供的5个专业化案例研究,深度复原了3位意大利战后建筑师从场地出发的设计过程。3位建筑师的作品风格多样,谦逊而有张力,继承了意大利乃至欧洲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尊重,但又与特拉尼、斯卡帕、罗西等意大利现代建筑师或是深受意大利建筑传统影响的康不同,表现出对意大利丰富而悠久的建筑传统的距离,反而形成了新的“传统”。
案例所在的两座城市有着各自鲜明的特征。米兰与北京类似是一环套一环的平地城市,热那亚首先是一个海边的山地,再叠加上人工的城市,使得自然、城市和建筑形成了一定的层级——地形特征决定了城市的形态,继而决定了建筑的表达。展览中呈现的多样的场地条件和建筑类型,对于充实建筑师的工具包十分有意义。但在中国当代实践的语境下,建筑师常面对彻底空白的场地,挑战更严峻,任务更艰难。
| 董功 |
战后的意大利作为战败国,面对英美文化强势的宣传机器,一方面抱有民族的复兴,恢复国力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过分显露出任何重拾野心的迹象。那一代的建筑师,以谨慎的方式,在修补城市、塑造空间场所的同时,努力书写着国家文化的连续性。这种小心翼翼、踏实认真的工作状态,和过程中透露出来的骨子里的从容和高雅,恰恰给建筑带来了非常生动的事情。如果建筑师失去了某种约束和敬畏,就像现在的美国,过分宣扬自由概念,先锋性碾压着建筑学最基本最内核的东西,反而造出来的东西容易松垮。这里面有些东西值得我们今天的中国建筑师们借鉴。
当然意大利建筑师们所依托的城市脉络,和我们面对的情况非常不同,无论是胡同还是新城,但针对城市文明的思考是相通的。我觉得城市文明里包含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怎样与他者共处,无论是人还是建筑。面对丰富的信息线索,在密集的城市里面,每个建筑在和别的建筑共处的时候,敏感而礼貌地做出反应,建筑内部的空间结构,像是外部城市结构的延伸。整个城市的空间结构像一颗大树,从主干到细枝末节脉络畅通。这次展览的这5个房子,在一些限制性的环境下,都具备这样的品质。
| 金秋野 |
展览呈现的5个案例给人感受非常不同,一个是不同于极具煽动力的“主流”现代主义建筑,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微妙。另一个,意大利的城市是用钱堆出来的,有着一种审美力和感受力的富有。建筑师就像手艺人做首饰一样,即使工具的使用有着时代和地域的限制(比如玛雅人特别喜欢黑曜石是因为这是他们能接触到的最坚硬锋利的材料,于是产黑曜石的地方就出现了大量的城市),也不影响他们非常认真地去设计。5个案例中尤其令人受触动的是多米尼奥尼做的厂房,从城市网格中获得信息,把走廊房间化,做出不同空间的变形,反映在立面上又回应到城市中去,产生多重的节奏,非常的丰富。
反观我们的现状,是一种整体感受力的削弱。面对历史,我们如何进行“遗产保护”,又在什么地方体现个人创造力?好的建筑应该是高度精密而具有城市丰富性,好的城市应该是朴素自然而高水平的信息量的叠加。这次展览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以一种新感觉看待现代建筑史,促使我们对当代建筑实践,对城市文化进行反思。
| 孙建华 |

▲ 研讨会现场
研讨结束后,嘉宾和参观者茶歇之余,继续沉浸在现场丰富的图纸、模型、照片和视频中,想象着彼时意大利建筑师们如何面对城市中潜藏的历史线索,塑造真实而有力的空间场所。

展览信息
展览地点:北京白塔寺宫门口四条22号院
展览时间:2020年9月8日至29日 10:00至18:00
主办单位:拾柴学社
支持单位:深圳市创想公益基金会,建筑学报,直向建筑
本展览免费开放参观。请保证体温正常、凭健康宝入场,参观过程中请佩戴口罩。
李荣俊、赵亮亮、王子千、蔡泱男、李颖玥、马小凯、何璐琳、王坚、王剑锋、吴限
文:李桃 张早 龚晨曦
摄影:张力文 郭廖辉 龚晨曦
本期微信编辑:赵朴真
转载声明:
本站作品版权皆为作品作者所有。
本站内容均为本站原创或编辑,如需转载请务必提前通知本站并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源。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禁止商业转载。